清道光年间,江浙两省的绸布业公帮联合在福州城内外各建了一个会馆。城内的会馆建在光禄坊附近、仓前河沿的“春育亭”,城外的会馆便建在横山“一真庵”的庵前。城内的会馆因邻近三山驿,故取名“三山会馆”,连带着城外的会馆也沿用了此名,只是为示区分,分别称为“城三山馆”、“台三山馆”。
几天前几场台风装腔作势地扑向福州,最终却仅播洒下几丝恼人的秋雨,并没有带给福州些许的凉爽,骄阳依然高悬,热浪仍旧蒸腾,我便是处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找到了两座“三山会馆”中硕果仅存的“台三山馆”。
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台三山馆”所在的横山一带也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一真庵在1958年大罗天文化宫火灾后迁至金斗山,1964年修建文化宫时得以拆除,改建为文化宫第二礼堂,现在承包给私人作为羽毛球馆;横街也在三年前经历了大面积的拆迁,扩建为六车并行的通衢大道,两旁“群升国际”的摩天楼盘鳞次栉比,直插云霄,遮蔽了横街头顶原本广褒无垠的上空;横山也随着堆土机的隆隆前进泯灭无踪,只在孤零零的三山会馆旁还残留着一小块毫不起眼的小山包。
临近三山会馆时的一处跨街廊亭
廊亭上写着“圣王亭”
圣王亭上光绪十七年的牌匾
圣王亭内彩绘的壁画
过了亭,便是拆迁过后残留的一片狼籍,烈日炙烤着荒地上疮痍满目的各色垃圾,散发出阵阵令人恶心的腐臭。荒地用蓝色的塑料薄板简易地围了起来,看起来已无路可走,当我正准备扫兴而归时,从板墙的缝隙中一眼瞥见了不远处蓝色纤云下灰蒙蒙的重檐歇山顶,奋力推开板墙,看到的却是“台江少年宫”。三山会馆便隐身在少年宫之中。
三山会馆现在是台江少年宫
三山会馆仅存的春晖堂掩映在台江少年宫里
三山会馆的门牌是横街巷17号(旧56号),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江浙两省绸布业公帮捐资建成,馆坐东朝西,四面风火高墙,木结构,内有神殿、戏台、酒楼、厢房、仓库等,现在面积1000多平方米。
春晖堂是现存唯一的建筑,原来是供奉天后妈祖的“神殿”,占地300多平方米,具有典型的福州地区清代民间建筑风格。“春晖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正面的石柱上刻着两幅对联:“秀毓湄洲,梓荫久垂闽峤泽;灵昭渤懈,橦轿稳泛浙江潮”、“鸠治拓前规,地擅台江特胜;骏奔承秩祀,人从吴越偕来”,字迹端庄流畅,其中的“湄洲”二字说明堂内原供着妈祖,“浙江”、“吴越”则说明着会馆为江浙商帮所建。厅堂内已改成办公室模样,木质结构基本没有受到破坏,顶上有几处精美的藻井,华丽异常。堂的南北两侧建有回廊,漏花外墙,廊上石柱环绕,每根石柱上都有楹联题刻,柱础也形态各异,雕工精细。
春晖堂内原供着天后妈祖
一九八五年沈觐寿题写的“春晖堂”
在会馆的东面,“春晖堂”背后的天井内有一处假山,假山后的围墙上嵌有“三山会馆”的匾额,青石题刻,字体遒劲,笔力雄健。
春晖堂后的“三山会馆”青石匾额
在“春晖堂”的正面有两尊石狮,是汀州会馆拆迁时移来的,狮高2.2米,威风凛凛,保存良好。
春晖堂前移至汀州会馆的石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