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昭,原名潜,字以行,号未轩,又号退岩居士。莆田东里巷(今在城厢区)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生,天顺三年(1459年),举福建乡试第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十二月因上疏谏阻举办烟火诗会,触怒宪宗,被贬为湖南湘潭知县,旋改南京大理寺评事,后任江西提学佥事。成化十一年(1475年),黄仲昭丁忧归家,并于服满还京之时,托病乞归。为“毕其初志”,开始周游八闽,足迹便及兴化,又登武夷山,游朱熹讲学处,访福州,过泉州,宿漳州,一路“旁搜博考”,详细调查了解当地历史沿革、山川、疆域、城池、风俗、古踪等,还详细记录所历、所经、所闻、所见,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并萌发“日事著述”的念头。
当抑不得志的黄仲昭行经福州时,遇到了一位让他大展鸿图,一显身手的贵人,这个贵人名叫陈道,是个有识的太监。陈道,广东顺德人,字安理,自号水月道人。明景泰元年(1450年)被征召为太监,成化十二年(1478年)升御用监右监丞,十三年(1477年)转左监丞,十五年(1479年)升左少监,署理监事所,十六年(1480年),御用监领福建镇守使衔,弘治九年(1496年)病逝于福州,从1480年来闽,到1496年病逝,总镇福建十七年,其间曾修福州的洪山桥、莆田的妈祖行宫。
按《八闽通志·序》记载:“适今御用监太监五羊陈公奉命镇闽,雅好文事,藩臬诸君子因以诸郡之志久旷不修为言,公慨然曰:‘谁可属笔者? ’诸君子佥以仲昭为宜。公乃具书币,俾行部宪臣踵门而请焉”。说的是,陈道因诸郡之志久旷不修,由藩、臬二司推荐,“请”黄仲昭主持编撰《八闽通志》,陈道自为监修,“若夫饩廪、笔札、书人、刻工之费,则皆陈公所自区画,一芥不以烦有司。用是,仲昭得以优游岁月以卒其事云”。
受托后,黄仲昭带着福州指挥陶僖、前黄梅司训三山龚章、丽水司训宗侄洙、儒士莆田熊晟、张元绅及樊、郑二司训等在九仙观旁的东轩主编《八闽通志》,从成化二十一年(乙已1485年)始修,至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刊行,仅花了六年时间就成书八十七卷,“随事分类,为大目十又八,所统小目凡四十又二。每类则合八府一州之事以次列之,厘为八十七卷,名曰《八闽通志》”。“其间若地理、食货、珠官、学校、选举、坛庙、恤政、宫室、丘墓、古迹之类,皆因诸郡所采事迹,随其详略,稍加删次,或遇营建修治之得宜而可以示法于后世者,始备录之。至于人物一类,志或有未载及载而未尽者,必旁搜博考,尤致其意焉”。
《八闽通志》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教化”功能强,人物门类齐备,且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成为后世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也是迄今为止水平最高的一本方志。黄仲昭好友、刑部尚书、邑人彭韶说:“见斯志也,作者有不言之功,观者得开卷之益,而公勤渠之意不虚负矣。”
说起黄仲昭,就不能不说“舒啸台”。舒啸台在于山九仙观西南,由九日台、于山亭侧小路盘旋下山,就会看到一块岿然石峰,上有平坦石台,台子上有方桌、圆椅,四周围以岩山石栏,台下岩壁上刻着“舒啸台”三个大字,据说当年黄仲昭带着助手们协力编书,呕心沥血,辛劳不倦,为了缓解疲劳、调剂精神,他们经常结伴到这处平坦的石台上引吭高歌,呼啸和鸣,闻鸡起舞,舒展筋骨,一旁监修的陈道深受感动,欣然在台下的岩壁上手书“舒啸台”三字,并为之记,命千户王瑜将黄仲昭编撰志书的时间、地点一并刻于岩上。
舒啸台岩壁上的题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