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官巷是“三坊七巷”中“七巷”的第二巷,位于杨桥巷之南,巷窄而短,呈“Z”字型,1987年,巷南口拆迁,其址上建起了东街口百货,原来“Z”字型的巷子仅余下现在的176米,越发的短了。
郎官巷的坊门
曲折的郎官巷
巷内西段南侧的“郎官巷16号”是一座天后宫,为绥安会馆的附属建筑。占地2040平方米,大约在清道光年间,由建宁人出资修建。原来,建宁人很会做生意,据《绥安会馆碑记》记载:“纸、木、茶、笋等帮,贸迁至省,暨转运天津等处者,险历滩河,逾越海澨,莫不感戴神灵,生计日隆,备臻利涉,思有以报答天后之鸿慈,图建会馆。”总之,建宁货物来到福州,再航运出海到天津等地贩卖,祈求海上平安,全部寄托于海神天后妈祖。清“道光四子”之一的张际亮在其诗文是曾指出郎官巷天后宫系“邑人所建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后宫开始有人入住,先是租给做麻巾的生意人,接着被占用作街道办的胜利服装加工场,随后又成为“青年废品收购站”和家具制作场所,现搬迁居民,修旧如旧。
郎官巷16号的“天后宫”(今年国庆拍)
2009年3月14日拍时,外墙还是白色的 今年2月18日拍时,外墙是黄色的
天后宫是奉祀天后妈祖的所在。福州祀奉天后很普遍,一般建于水滨,绝大多数是各地来福州经商的同乡会会馆附设。郎官巷西口与大、小水流湾(宋代称为水流坑)相邻,通连罗城大濠的浦尾,入城船只可达三处,故在此设天后宫供妈祖,祈求行程平安顺利,天后宫也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位置变迁的标志性建筑。
天后宫坐南朝北,四面风火墙,长34米,宽11.5米,石框大门上楷书“天后宫”三字,上建神龛式的墙额,显得高大雄伟。大门两旁的红墙上露出木制的“神目佛眼”,很有特色,大门两边还设有拱形的石框小门。
天后宫墙额上有木制的神目佛眼
入门便是戏台,台上有藻井,两旁是看台。戏台前是石条铺设的天井。从天井走上台阶,便是正殿,是穿斗式双坡顶古典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殿前悬钟、斗拱雕刻精美,前檐的雀替刻的纹饰是水族。中间是八角藻井,由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以镏金勾绘点画,造就出一种急旋飞舞的韵律感与空间的层次感,里面饰有许多木雕力士、神龛,通体彩绘,精巧绝伦,极显繁复的华丽与高贵,藻井除了用于装饰外,还被古人赋予避免火灾的功能。左右有龙池、凤池。天花板上彩绘缠枝图案。
天后宫一进门就是戏台
戏台的藻井
戏台的木雕精美绝伦
戏台的木雕刻的是妈祖的故事
戏台刚刚完工,还保留着原色
站在正殿看戏台
戏台两侧的看台
正殿的八角藻井
正殿藻井两侧的龙池、凤池
后殿建有窄小的三开间房子。正中供奉着天后妈祖的神像。今年的5月19日,天后宫迎来了妈祖祭祀表演活动,来自仓山林浦村的妈祖金身在南后街踩街巡安。按妈祖出巡的仪式,百名信众敲锣开道,举顶头旗、丁牌、高照和凉伞,挑宫灯,将妈祖神像迎进天后宫。据悉,这是解放后妈祖金身首度巡安南后街。
后殿的妈祖神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