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水渠走没多久,渠对岸出现了一条小路,是继续前行,还是淌过水渠向西走,囊邮斋和羽激烈地讨论着,囊邮斋认为要淌过水渠,而羽则建议继续前行,我无精打采,无可无不可。商议的结果是采纳了羽的决定,并约定如果是修建高压电杆的简易路,我们就马上返回。
继续前行,路越走越清幽,两旁是整片的相思林,古木萧萧,浓郁匝地,可能是没有那么热了,我也恢复了一些生气,开始有说有笑起来。
没有方向,埋头苦走
几次想回头,最终还是咬咬牙继续前行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段石阶路,虽然一看就知道并非古道,但既然有石阶,是否说明这是一条主干道,否则又怎会有人花钱进行修建呢?我们兴奋起来。可这种兴奋并没持续多久,我们就看见石阶尽头的一座高压电塔,我们仿佛明白了,这条路真的是当年建塔时留下的简易路!怀着遗憾,我们决定登上坡顶然后折返,这时候惊喜突然降临,也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一波三折,什么叫柳暗花明,因为在高压电塔的后面我们看见了一座小庙,参差的石块、红漆的梁柱,打扫得干净整洁的空埕,尽管是我们所见最为平凡的小庙,但同时出现在我们三个人脑海中的就是:这一定是“平姐”口中的土地庙!
突然出现一段石板路
石板路的尽头出现一座小庙,找到路了!
仿佛是为了验证我们心中的疑问,也仿佛是电影电视中蹩脚的桥段重现,当我们瘫在土地庙前的坡地上休息并分享“羽”带来的黄瓜时,一段悠扬的音乐从山上传来,难道还有其他的山友?又为什么要在我们苦尽甘来找到路后才出现?近前一问,原来是一位恩顶村的原住民,现居于附近的泉头,因为家里的水管堵塞了,他拎着工具上山清理,从他口中,我们知道了登云村到恩顶村的三条登山道,由西到东分别是“竹园岭登山道”、“宋古驿道”、“还愿亭登山道”,眼前的这条道就是“竹园岭登山道”,原来也荒废了,因为一位现居桂山村的恩顶村民要经常回恩顶料理果园(据说是为了获取拆迁补偿款),为方便行走,就沿途喷洒农药除草,久而久之,路也好走了许多。至于中支的“宋古驿道”现在已无人会走,也无路可走,听他介绍,入山口估计就在我们遇见两个施工员的地方。右支的“还愿亭登山道”知之甚众,只是近来走的人少了,杂草丛生,芦苇遍地,路也变得难走。所以三条路中,数竹园岭登山道最好走。
一位住在泉头山的恩顶村原住民(“羽”拍摄)
既然找对了路,我们稍作休息,就继续前行,半个小时后,一座齐天府出现在眼前,浓荫密障,绿树如屏,宛如进入了世外桃源,从供桌上摆放的新鲜水果与三粒粽子可以看出端午节还有人来此焚香祈福,凉风从门洞习习而过,吹走了身上的疲惫,也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我们在齐天府整整休息了二十分钟才再次出发。
离开小庙,我们继续前行
出现一座齐天府,供奉孙、黑、白三位大圣
枯藤野树
齐天府供桌上还摆着新鲜的水果与三粒粽子
古木掩映着齐天府,凉风习习穿过门洞,带来难得的清凉
路越走越好走,与所有的古道一样,茂林荫翳,溪流潺潺,翠屏青嶂,山意幽闲,又过了半个小时多,路上出现了一段废弃的石墙,墙边被人清出了一条铺满芦苇的小路,估计是那位桂山村的村民的杰作,若没有他,光这一段路就够我们受的。
后半段基本都是石阶路,越走越好走
经过一座废弃的建筑,估计又是一座庙
出现潺潺流水
水越来越大,可惜不够干净
一堵断墙边被人开出一条芦苇路,直通恩顶村
恩顶村到了
穿过这段芦苇路,恩顶村就出现在眼前。恩顶,原是郊区鼓岭公社的一个大队,区划调整后划归北峰的宦溪镇,所谓恩顶,顾名思义,当是对能攀登上峰顶感恩戴德的意思吧,由此也可见,古时能登到山顶的山道路的艰难实际。
恩顶村有潘厝里、郭厝里、阮厝里、赵厝里几个自然村,分散在山坳和山间,少则几户,多则二十来户,以姓为村名,互为联姻,我们钻出垭口时来到的就是赵厝里,从当地人动辄三四层的楼房来看,村里人过得还是相当的殷实,关键的是他们还保持着质朴的农民本色。
12点正,我们来到了一户人家,在得知我们是登山者后,主人将一楼整个让给我们折腾,自顾自到三楼午休。我们当仁不让,一会儿就喧宾夺主,架起煤气锅,烧上开水,放入面饼,加入调料,看看不够丰盛,又从冰箱里取出鸡蛋、时蔬,投入锅中,还削了两粒佛首瓜,煮了一碗菜头汤,美美地吃了一顿,事后类似红军长征般象征性地在桌上押上五元钱。
因天气太热,我们围坐桌旁,谈天说地,直休憩到中午两点半,看太阳没有那么毒辣了才离开了恩顶村,现在摆在我们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是走到鼓岭再搭车回家,二是寻找宋古驿道,经登云水库回家,到底何去何从,边走边看吧。
这里就是连接恩顶村的垭口(“囊邮斋”拍摄)
恩顶村地图,我们从竹园岭走出后,到达的是赵厝里自然村
恩顶村赵厝里,海拔677米
赵厝里有许多这样三四层的住宅,可见现在的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
这是我们休息的农家
向村民借用了厨房、天井,开火作饭
难得的吃上一回热食,我们围坐桌旁,谈天说地(“羽”拍摄)
花开富贵
树落金钱
喜羊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