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份开始,哥哥家所在的军门片区(南营巷以西、横锦巷以东、织缎巷以北、石井巷以南)老旧住宅小区开始景观改造,立面更新、缆线下地、拆墙植绿、拆违治乱,工程队干得是热火朝天,老百姓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9月份,当我再次来到南营巷、织缎巷时,屋顶的违章搭盖不见了,私自扩建的阳台窗台不见了,参差不齐的防盗网不见了,杂乱无章的空调外机不见了,代之以一座座蓝白相间装饰一新的居民楼,还有那清爽漂亮的蓝色坡屋顶,一时间金玉镀其外,旧貌换新颜。
今年春节期间,当我再一次站在暖阳斜照的巷口时,路面已铺上了泛着亮光的青石板,巷口还修了座仿古门墙,上面嵌着块青石刻就的“南营巷”坊额,巷的两侧筑起了高大厚实的马鞍墙,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极富韵味。一时间,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记忆里,那回荡在巷子里“补伞哦”的吆喝声,那由远而近清脆的铜铃声,那寒风中传来的磨剪子的砂砂声……。
南营巷旧属闽县,是津泰路北侧的一条小巷,古称嘉荣坊,明代《八闽通志》记载:“嘉荣坊,地名南营口,宋政和间(1111-1118),李俯知婺州,其子提举浙东,乡人荣之,故名,后改登瀛,今废。”坊内有塔影楼,楼建于宋代,一名南楼。明代朱普祖宅,清初郑开极居此,乾隆间为进士陈霞蔚居宅。楼西侧壁板开一窍,正午时分能见万寿塔(即白塔)影倒立,可谓鬼斧神工,故名“塔影楼”,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此胜迹。
北宋庆历年间(1042-1048),福建提刑苏舜元为方便城内百姓就近取水,先后在石井、开元、庆城等坊巷开凿水井十二口,俗称“苏公井”,其中一口就位于南营,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苏公井为宋提刑苏舜元所凿,凡十二井,皆在城内,俗称苏公井。一在嘉荣坊内,嘉荣坊即今南营,井在张氏祠堂前。”清翰林叶观国有诗赞曰:“蠲暑深宜虎掌瓜,胜煎银鹿半岩茶。怪来碧藕條似水,新浸苏公井水华。”意思是,盛夏消暑,虎掌瓜的功效胜过半岩茶,有人惊奇虎掌瓜清凉得犹如冰镇过的,原来它是用苏公井里的水浸泡过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