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源凤蝶广场吃宵夜时,意外看到广场一角耸立着一座古塔,问过当地人才知道,这就是罗源著名的万寿塔。因为深夜兼且下雨,我不及细看,第二日一早,下了整夜的雨终于有了停歇的征兆,我忙约了阿斗驾车前往凤蝶广场,趁着晨光熹微拍下了雨后的古塔。
万寿塔位于罗源县中心繁华地段的凤蝶广场,塔前是人流如织的西大路,塔后是一排林立的高楼大厦,一圈铁栅栏将古塔圈在了里边,因为有塔,这一带被当地人称为“塔兜”。
万寿塔始建于唐代,后来损毁,明洪武九年(1376年),知县保兆炳筹款重建,取名“万寿塔”,希望它能长留不朽。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再次被毁,雍正四年(1726年)重新修建,与原塔相比高度有所增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再次重建。如今的万寿塔为乾隆年间的遗存,四建三毁,命运多舛。
万寿塔为八角形楼阁式花岗石结构,共十三层,高13.4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塔基高0.77米,周长5.6米,由大石砌成,上有塔座,周身刻有云卷纹,再上为塔身,高12.63米,一到四层为两块花岗石相对砌成,各层之间缝隙错开,以确保整体建筑的稳固,其中一层还砌有神龛,龛上部正面嵌铭石一方,上写“万寿塔”三字,铭石下辟半圆形拱券门,内供观音菩萨和齐天大圣等诸天神佛。五到十三层为整石加工而成,中间镂空,以减轻压力。塔身形如笔立,上尖下阔,一层最为宽厚,其上各层高度宽度逐层递减,层与层之间隔以青石塔檐,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层次分明,兼且青白相间,色调柔和且富有动感。自十层以下,每一层各面俱刻有精美的佛像浮雕,或盘腿而坐,或站立行走,或以手摩肩,或双手平摆,姿势各异,表情丰富,充分展现了古代精湛的雕刻技艺。塔身以上为塔刹,青石雕刻,形如覆钵,顶尖而长,似利剑直刺上天,起到避雷的作用。
万寿塔整塔构思奇巧,美观大方,在清代被列为“凤城八景”之一,人称“市心佛塔”(很多人说它是罗川八景之一,其实有误)。1980年10月,万寿塔被罗源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