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后张路,稍左拐就到了北大路,再沿东北向走五六十米,就看到一条水泥铺就南北走向的小巷,巷口的坊额上红底金字写着“井巷小区”四字,据黄老师介绍,这条小巷名叫井巷,巷因井而名,井也因巷而存。
能够使巷因之而名的井,自然不是凡井,这口井旧名社坛井,是宋代罗源城内“七星井”之一,泉出“凤山右二百步”的群玉山下,清冽甘美,久旱不涸。据县志记载,井始凿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距县西四十步”,为祭祀土地的社稷坛所有,只是经过近千年来多次的疏浚重修,如今的井早已不复旧貌,连位置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距井2.5米的路边,围有花岗石打造的栏杆,四柱三间,高1.1米,0.21米见方,华板高0.85米,厚0.18米,中长2米,左右各长1.7米,右栏板上镌着“乾隆丁酉年”,左栏板上镌着“桂月募缘”,乃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农历八月募缘修建栏杆时所题。
从栏杆右侧的豁口进入,就到了井旁。井呈方形,深5.5米,花岗石砌造,水位常年保持在4米以上,水源充足,亢旱不竭,现仍为当地居民饮用、浣洗所用。井栏为花岗石,高0.8米,东西宽1.5米,南北宽1.52米,南向栏板镌“维(宋)元丰七年(1084年)岁次甲子谨造”,西向刻“(元)大德甲辰(1304年)募缘重修”,东向刻“(明)万历丙申(1596年)劝首丁文策、张一德、杨居仁、林乔募缘重修”,北向刻“井巷井,罗源县人民政府修建,一九九五年三月”。在井栏上,南北向搁着一块压井石,一道道绳痕,将石的中间部位勒出深深的一段凹槽,俯在石上向下望去,井壁上青苔斑驳,泛着岁月的沧黄,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在井的东侧0.6米处,放置着一口圆形洗衣用石臼,径1米,高0.48米,深0.35米,虽没有找到年份铭刻,但例来有井就有石臼,想来也是随井而生,伴井而存。
2013年3月,这口堪称罗源古井之最的井巷井,终于被罗源县人民政府列入三普名单,希望有朝一日,它能晋升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得到更好的保护。
评论